產學研結合模式是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發展模式的探討已經上升到國家創新戰略的高度。我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加強其產學研結合模式的探索尤為重要。本文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產學研模式的發展特點、結合模式、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作者認為,今后我國科研院所仍承擔著基礎研究重任,而服務型企業將成為研發主力軍。對企業而言,只有側重于應用、側重于市場,開展有針對性的新藥研發工作,才能為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注入活力和動力。 在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體系中,企業是產業化的最終實施者,也是市場競爭的直接參與者;而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在科研、成果、人才、信息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因此他們之間相互結合的創新模式將最終成為產業快速發展、經濟飛速提高最有效的動力。可見產學研的創新模式是科研、教育、生產不同社會分工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是技術創新體系中上、中、下游的對接,也是優化企業科技行為的有效形式和途徑。 隨機應變 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資源相對集中、企業創新薄弱、產品缺乏創新、重復投入過大、惡性競爭尚存等弊病一直是國家著手改革的重點,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尚需循序漸進,因此加強產學研結合模式的探索對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競爭力既是產業發展戰略的需要,也是應時之需。 國家在創新體系中始終將規模化的科研院所和大學作為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對其投入和扶持力度也在逐漸增大,由此使得這些科研院所和大學在資源配置、人才儲備、信息渠道等方面都享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這種趨勢在類似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領域尤為突出。 國家的支持,多年的積累,造就了這些科研院所和大學成為我國新藥研發的主要力量,在產學研結合模式中依然居于主導地位。 隨著全球創新分工的不斷細化,在新藥開發領域,創新鏈條被拉長,為了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新藥研發鏈條已被分化為多個環節,中小型研發服務企業已逐步成為這個鏈條中最活躍的組成部分。由于其組織框架小,人員和經費都充分集中,當在新藥研發的某個環節中獲得技術支撐優勢后,就可以以此為起點充分發揮在產學研鏈條中的作用。 有數據顯示,通過幾十年的改革,我國的科研院所數量大幅度減少,從改革前的5000多家減少到3000多家,其中1200家開發類院所轉制成為企業。這些重大舉措對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很多大型高新技術企業都是由此轉型而來。 伴隨著我國幾十年改革,中國制藥企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及醫藥科技的迅猛發展,為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由于前期無序發展等因素影響,已造成成果轉化率低、資源結構不合理、產品結構不科學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嚴重阻礙生物醫藥產學研結合體系的發展。與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相比,從機制到運營都存在較大的差距。 模式多樣 區域性的產業聯盟。依托地方政府的支持,融合地區內的科研院所和大學資源,結合當地生物醫藥企業建立區域性的產業聯盟,是我國各地區常見的一種產學研結合模式。比如南京生物醫藥產業聯盟、西安生物醫藥產業研發聯盟等。 區域性的服務聯盟。依托當地科技資源,建立區域性服務聯盟是國內大型城市的主要做法,比較典型的有北京中關村研發外包聯盟、北京生物技術外包聯盟、首都科技條件平臺、上海科技條件平臺等。 以專業劃分的產業聯盟。以企業為主導,結合專業領域的科研院所和大學建立專業模式的產學研體系,也是目前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的主要做法。比較典型的有石藥集團牽頭27家抗生素、維生素領域的企業以及科研單位和院校,建立了抗生素、維生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最近由中生集團牽頭成立的流感疫苗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 未來可待 我國生物醫藥領域的科研院所大多都有政府扶持背景,一般都有著深厚的科研文化底蘊。雖然現階段仍處于國家生物醫藥產業研發創新體系的首要環節,但隨著人才的進一步交流,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企業創新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科研院所將逐步在產學研體系中發生角色轉移。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已在國內很多行業中體現出優勢,只有側重于應用、側重于市場,開展有針對性的新藥研發工作,才能為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注入活力和動力。 國家“十二五”規劃的論證工作中,以“國家新藥創制重大專項”為代表的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創新扶持體系里,依托企業打造創新平臺的傾向性意見逐漸突出,為科研院所未來在產學研體系中的角色變化提供了重要依據。在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產學研模式中,科研院所將利用其在不同學科領域的優勢,有可能逐步發展為承擔基礎性研究、關鍵技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角色。基礎性研究是整個新藥研發的源頭,關鍵技術是提升產業生產力的重要要素,人才資源是產學研體系的執行者,因此科研院所在產學研體系中作用依然強大。 在產學研體系的研究中,很多專家都曾提出引入“官”和“資”的概念,從而創新性地提出“官、產、學、研、資”模式。其中“官”代表政府支持,“資”代表引入資本運作,這兩個元素對產學研發展模式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補充作用。從國外的先進案例可以發現,政府支持力度是決定產學研模式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而資本概念的引入對新藥研發直至產業化都起到加速發展和資金支撐作用。 中國科技創新體系中對產學研的結合問題已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從經費支持到《科技進步法》的制定都在從各層面啟動產學研創新模式。以北京市科委為例,從企業創新基地建設到首都條件平臺的設立都彰顯了對產學研發展的支持和幫助。而在資本介入上,風險投資、各類基金甚至即將出臺的創業板都將為我國生物醫藥領域產學研發展搭建健康的外部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