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第一,深入推進污染減排,以倒逼機制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污染物減排是淘汰落后產能的緊箍咒,我們將繼續深化研究健全減排指標、檢測和考核體系,把污染減排與改善環境質量緊密結合起來,探索建立減排目標著眼環境質量、減排任務立足環境質量、減排考核依據環境質量的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通過污染減排的倒逼傳導機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 第二,深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以源頭控制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保護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決策的制度化保障,是從源頭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控制閘,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調整器。我們將繼續研究健全環評、評估、審批責任追究機制和部門協調聯動機制,蓮花建設項目環評管理,完善規劃環評,探索戰略環評,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以及生態文明的理念和要求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國民經濟體系和社會組織體系。 第三,健全環境標準,以市場準入引導新興產業發展和技術水平提高。環境標準是綠色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提升的催化劑,一項新的環境標準的出臺,往往孕育著新興產業的發展機遇。我們將加快推進環境標準管理體系建設,著力提高標準體系的協調性、完整性和適用性。構建新時期環境質量標準體系,污染源監控標準體系和清潔生產標準體系,引領技術升級,推動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
第四,完善經濟混淆政策,以環境成本優化資源配置。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必然是經濟社會政策創新的過程。創新經濟社會政策包括環境經濟政策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可靠保證。我們將繼續探索完善環境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政策一體化。積極推進自愿性產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改革,完善鼓勵節能全豹的財稅體系,研究制定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產業政策,深化綠色稅收、綠色證券、綠色采購、綠色貿易等環境經濟政策。
第五,強化環境監管,以依法行政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我們需要有效協調各方面的行動和力量,忠實履行環境監管職責,為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創造良好外部條件。我們將以建立雨欣時期環保任務相適應的環境監管能力為目標,探索建立健全先進的檢測預警、完備的執法監督和高效的環境管理支撐體系,逐步提高環境監管能力,依法強化環境監管。
全球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是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氣候變化問題,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應該也只能在發展進程中加以解決。中國政府做出轉變發展方式這一重大抉擇,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內在要求,也是從根本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命運不關乎機會,而關乎對機會的把握和選擇。我們相信,只要緊緊抓住機遇,承擔起歷史使命,在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征程上奮勇前進,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一定能夠實現經濟發展的綠色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