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募集約2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第一個環境產業基金12月28日在北京成立。基金將采取有限合伙的形式,第一期擬募集資金規模為20億元,另將設立規模為3億美元的離岸并行基金,主要投資于水務、固廢處理、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減排等,預計2010年第二季度完成募集并開始對外投資。
基金入局
環境產業基金由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牽頭、多個公司參與,并傳言尚有25%的預留股份。
對這支基金的成立,中國通用技術咨詢顧問公司總經理劉昆表示,國資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保護部等部委都積極支持。
目前,有興趣進入環境基金的資金主要有三個來源:社保基金、保險公司以及相關機構;商業銀行的存儲資金等流動性資本;巨量的民間資本。
據介紹,基金的項目征集,主要投資兩類企業:一種是運營企業,另一種高成長性企業。運營企業中,主要是投資于水、固費和其他與環境保護有關的企業;高成長性企業,在環境保護領域,主要是那些有獨特技術、先進管理和上市基礎的企業。
從成立儀式上,記者了解到,通用(北京)投資基金管理公司一經成立,就簽署了一系列關于資金募集、項目投資和債權融資顧問等合作協議。到目前為止,有多家金融機構與其簽署合作協議,其中,包括中投證券公司、野村國際(香港)公司、北京城市排水集團等。
據了解,基金的投資組合,整體上以產業投資為主,擬將基金總額的75%以長期持有的方式(持有期不低于5年),用以投資具體的環境項目,其余25%以PRE-IPO方式,支持環境領域企業的快速成長。
規模縮水
不過,首批20億的募集規模,有點出人意料。
此前公開的消息稱,這支與通用集團發起設立的環境產業投資基金,作為一只法人型基金,發行規模定為500億元人民幣,首期發行在200億元人民幣,基金存續期為30年。
針對資金規模的壓縮,記者向出席成立儀式的中國通用技術集團總經理李讜請教,但李總因忙于現場事物,未能解釋。
“環境產業基金的規模因市而定,但啟動確實恰逢其時。”12月30日,在社科院城環所舉辦的“城市與環境高峰論壇”上,環保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就此問題向本報記者表示,盡管根本哈根會議最終未能形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款,但是,中國的承諾是貨真價實的,也就是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50%,“因此,不管西方國家怎么做,節能環保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在我國都將是工作重心。”
一直以來,中國環境產業的投融資體制,都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國債、銀行為主要渠道,社會性資金缺少投資通道,這次,設立的環境產業基金,不僅為部分實業資本直接進入環保搭建橋梁,更重要的是,能發揮杠桿撬動作用,激發和帶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
根據環保部門的統計,“十二五”期間,節能環保產業預計每年將以15%到20%的增速發展,總產值將達到4.9萬億。
對于產業投資基金而言,水務融資首當其沖,而水務融資的巨大缺口,正是投資的機會所在,社保基金、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一直對環境基金懷有較高的熱情,原因在于它的低風險、穩回報。
“不管社保基金最終何去何從,但是對投資環境的熱情一直持續。”劉昆說,社保和保險公司目前的資金受益率為2.4%到4%,而環境基金應該比這個略高。
記者還了解到,環境基金的項目庫日益完善,目前大約有200個備選項目。
眾多的備選項目,不僅能增大機構投資的選擇范圍,對企業來說也是機會,“一個上規模的環保企業,如果具備良好的技術和市場,可以通過基金的包裝來IPO。”劉昆說
|